“
急性胃炎是由各种外源性因素(理化因素、细菌感染及毒素)和内源性因素(十二指肠胃反流及应激因素)所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症。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渗出、糜烂和出血,甚至一过性浅表溃疡。
诊断要点
有诱发腹痛的外源或内源性因素
外源性因素
理化因素:过冷、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、浓茶、烈酒,以及某些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(NSAID),如阿司匹林、吲哚美辛、布洛芬等。某些退热镇痛药、抗生素及洋地黄类药物等,都容易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和出血。强酸、强碱引起的胃黏膜损害,严重病例可发生糜烂、溃疡,甚至穿孔而并发急性腹膜炎。
细菌及毒素:食物中毒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属和嗜盐菌。前者常见于肉类食物,后者多见于蟹、螺、海蜇等海产品和腌渍食物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:曾有健康志愿者证实,在口服幽门螺杆菌培养的混悬液之后引起了急性胃炎。
内源性因素
十二指肠胃反流:主要是胆汁和胰液反流入胃而对胃黏膜造成损伤,常见于幽门关闭不全或胃大部切除术后。
应激因素:各种严重疾病,如严重创伤、烧伤、大手术、颅脑病变、肝肾或呼吸功能衰竭、休克等原因造成的胃黏膜缺血、缺氧和微循环障碍,进而使胃黏膜屏障被破坏。同时部分患者胃酸分泌过多,引起胃黏膜糜烂或出血。
其他:胃血流供应丰富,一般不会缺血,缺血性损害主要见于腹腔动脉栓塞治疗,部分见于老年动脉硬化者。
具有急性胃炎的相关临床表现
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胃炎的症状有所不同,但无论何种原因所致,通常有上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下降症状。
由药物和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常表现为黑便和呕血,出血量大时可引起低血压、休克;食物中毒性胃炎常与急性肠炎共存,伴有腹泻,可出现脱水,甚至低血压;腐蚀性和感染性导致的急性胃炎常有上腹剧痛、频繁呕吐、寒战、发热。
提示:不同腐蚀剂引起口腔黏膜损伤颜色不同
根据口腔黏膜损伤颜色的不同,可以鉴别腐蚀剂的性质。硫酸可致口腔黏膜黑色痂,硝酸致深黄色痂,盐酸致棕灰色痂,醋酸或草酸致白色痂,强碱致灰白色痂后呈黄色痂。
体格检查可见腹部或脐周压痛,无肌紧张,少数有脱水、酸中毒或休克。
辅助检查
血常规白细胞正常,化脓性急性胃炎的白细胞可增高,应激时也可增高。
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,大便隐血试验常阳性。
腹部超声检查除外肝胆胰肾疾患。
胃镜检查: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渗出、出血、糜烂等。
急诊处理
消除病因+对症处理+保护胃黏膜
首先要去除病因
停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、食物等。纠正水、电解质紊乱,可用口服补液法,重者也可静脉补液。
由细菌引起的,可口服或静脉使用抗菌药物,如小檗碱(黄连素)0.3g口服,3次/d;诺氟沙星(氟哌酸)0.1~0.2g口服,3次/d;左氧氟沙星0.2g口服,2次/d。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据全身感染的情况,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。急性化脓性胃炎应予以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。急性腐蚀性胃炎亦可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。
对症治疗
腹痛患者可用解痉剂,如颠茄8mg,或普鲁苯辛15mg,3次/d。丁溴东莨菪碱(解痉灵)20mg肌注。恶心呕吐者,甲氧氯普胺10mg肌注,多潘立酮10mg口服,3次/d。急性胃炎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属危重病症,可予4℃盐水mL加去甲肾上腺素8mg洗胃,适用于血压平稳、休克纠正者。胃镜直视下用电凝、激光、冷凝、喷洒药物等方法止血。对出血量较大者,适量输血。
保护胃黏膜
可以用抗酸药,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。雷尼替丁0.15g口服,2次/d;或法莫替丁20mg口服,2次/d;或奥美拉唑20mg口服,1次/d。
转院建议
转院与否,要根据所在单位的医疗条件以及对患者病情评估。出现下列情况建议转院:①经社区初步检查,对腹痛诊断不清。②疑为急腹症所致腹痛,不能除外心肌梗死。③处理有困难,如上述治疗症状不缓解;化脓性胃炎需要手术治疗。④为了明确诊断,需要做特殊检查,如紧急胃镜检查,或胃镜检查无法确定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患者,应考虑选择性动脉造影。
安卓客户端
苹果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