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族平常食俗
大部分藏族日蚀三餐,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蚀4餐、5餐、6餐的习惯。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,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。特别是在牧区,除糌粑外,很少食用其他食粮制品。食用糌粑时,要拌上浓茶或奶茶、酥油、奶渣、糖等一起食用;糌粑既便于蕴藏又便于携带,食用时很方便。在藏族地区,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,饿了随时皆可食用。
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常常食用"足玛"、"炸果子"等,足玛是藏语,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,俗成人参果,形色如花生仁,当地年龄可采挖,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。炸果子即一种面食,和面加糖,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。他们还喜食用小麦、青稞去夫和牛肉、牛骨入锅熬成的粥。聚居于青海、甘肃的藏族大众爱好的食品,用酥油、红糖和奶渣做成,形似大奶油蛋糕。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"特"的水油饼。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,放入开水锅中煮,待熟后捞出,加酥油食用。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,一般最小的也在2.5公斤以上,最大的可达100
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,副食以牛、羊肉为主,猪肉次之,藏族食用牛、羊肉讲求新鲜,在牛羊宰杀以后,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,用猛火炖煮,开锅后即捞出食用,以鲜嫩可口为最好。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,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,用刀子割食。牛、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、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,四川、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,便于保存。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,剔除猪骨,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,然后抹上花椒、香樟籽,撒上盐,缝合成方形,风干即成。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以后,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,称"琵琶肉"。食用时一圈圈切下,蒸熟后用刀切食。其色蜡黄,香而不腻。肉类的贮存多用于风干法。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、羊一时食用不了,多切成条块,挂在透风之处,使其风干。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,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,能保
藏族的炊餐具自成一体。在藏族地区,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、奶茶壶。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,以铁三角架为灶。云南藏族茶具、酒具、餐具喜用铜制。其它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、黄、橙色的油漆。比较讲求的还要在碗上包银。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带一把精制的藏刀,主要用来切割食品,还用于宰羊、剥皮、削帐房橛子等劳动,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,工艺精深。